文章來源:重慶紅樓醫院
俗話說“酒多人病”,痛風不宜飲酒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,但仍有許多人不明白“小酒怡情,大酒傷身”的道理,一杯接著一杯,常常喝的是不亦樂乎。本期節目將為您講述的就是痛風患者與酒之間的“不解之緣”,這全身長滿“石頭”背后的罪魁禍開始就是酒!我院痛風科主任介紹到,在“酒”這個大家族中,痛風患者最不該招惹的是就啤酒。
啤酒——痛風的助虐劑
著名醫學雜志《柳葉刀》曾報道,哈佛大學馬薩諸塞綜合醫院的科研人員1986年開始對4.7萬多名健康男性進行問卷調查,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信息。此后,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,一直持續到1998年。12年中,共有730人成為痛風患者。研究人員統計數據后發現:每天喝啤酒兩聽以上的人,痛風發病風險是不喝啤酒者的2.5倍;每天喝烈性酒兩杯(酒精含量15克)以上的人,罹患痛風的風險是常人的1.6倍。
啤酒本身嘌呤含量其實并不高,有人檢測了14種啤酒,總嘌呤含量在2.86-8毫克/100毫升。就絕對值相比,啤酒應屬于低嘌呤食物,但為何對啤酒的聲討總是那么強烈呢?陳建春主任指出,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。一、“偽裝”的低嘌呤食物如果我們比較“進食而不飲酒”與“進食同時大量飲酒”的兩組人,可以發現后者血尿酸水平較好上升。啤酒自身含有的嘌呤雖然不高,但含有較多能夠轉變為嘌呤的物質,如鳥苷酸等,飲入的啤酒經過人體代謝后,這“藏著尾巴的狐貍”就會迅速褪去低嘌呤的“偽裝”,露出它本來的“兇相”,搖身變成絕對的高嘌呤物質。進入人體的酒精在肝臟“解讀”時,會促進核苷在肝臟的“解毒”,促進了核苷在肝臟的分解代謝,同時增加了尿酸“產量”。
二、尿酸排泄的“絆腳石”酒精進入人體后,經過代謝轉化成乳酸,在大量飲酒之后,產生的乳酸容易在體內堆積,影響尿酸從腎臟排泄。長期大量飲酒的患者,腎小管還會受到酒精的損傷,導致腎小管功能受損,尿酸排泄減少,血中的尿酸含量增高。用個簡單的比方來說,比如一個正常人尿酸的排泄能力是100%,而長期飲酒后,尿酸的排泄能力可能就只剩下50%了。
三、連帶反應:不知不覺就增脂飲酒時,人們常常要點些下酒菜,而這些下酒菜往往是些腌制、煎炸、辛辣的食品,就會不知不覺間導致人體鹽分和脂肪的攝取超標。有不少酒友在飲酒時,胃口會出奇的好,很容易就吃多了,造成能量超標。有美酒、佳肴相伴,人們吃飯的時間也往往會延長,無異于自己又多吃了一頓飯,這就特別容易長胖,堆積脂肪。而研究表明,人體表面積越大,血清尿酸水平越高,這也大大加重了痛風發作的風險。
醫院品牌建設
重慶紅樓醫院秉承“傳承、博愛、精誠、求是”的院訓,多年來高效發展,年門診量日益增長,為了滿足更多病人的就診需求,2017年7月,重慶紅樓醫院升級改造,整體由大坪大黃路搬遷至大渡口鋼花路488號金都會廣場(大渡口區府旁),(點擊了解來院線路)醫療面積增加至2萬平方米,床位將擴增至3...「查看詳情」
來院路線
醫院地址:重慶市大渡口區鋼花路488號(鋼花影劇院旁)
咨詢熱線:023-68537205